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贫困是我们共同的敌人,中非必须共同努力,构建双赢关系。” 10月20日至24日,来自布隆迪、刚果(布)、刚果(金)等10个非洲国家的12名媒体代表往返于北京通州太湖市的一个乡村庭院和南开大学的交流班。他们记录了中国减贫的第一手实例,通过对话揭开了乡村振兴的实践智慧,通过亲身经历了解了“中国方案”的温暖和力量。 “我非常看重中国地方政府的执行能力。”站在暖潭迎宾馆门前,望着这座融古今中西元素、风格多样的庭院,听着导游的讲解,他不禁感叹小镇的惊人变化。曾经是北京最大的观赏鱼养殖专业村,几年前,该村因产业单一和年轻人外流而陷入沉寂。邻近的鱼塘无法承受市场波动,许多养殖场闲置并积满灰尘。村民们保护自己的“渔业资源”,却苦苦寻找致富之路。 2021年,随着北京环球度假区开业,唐大庄发挥“邻里”优势,探索“村组+企业+村民”多方参与模式。受益于“民宿经济带”的发展。走进唐大双,原本泥泞的路,现在已经是青石铺成的了。改造后的庭院里布满了宾馆、工艺作坊、非遗体验中心等。 “去年春节,村里40个院落、230多个房间全部被预订、接待客人约4000人次,民宿行业收入同比增长近50%。”解说员的出现让媒体代表团感到惊讶。 “中国的经验能否成为非洲的榜样?” “想要知道到山脚下的路,就得问去过山脚的人!”南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通讯室里,刚果民主共和国卡萨武布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罗恩·甘的一句话,瞬间将气氛推向高潮。 10月23日,媒体人员 非洲传播专家、非洲学生、南海师生齐聚一堂,就中国减贫实践经验和非洲发展实际需求深入交流。 “西方国家依靠技术优势殖民非洲数百年,但中国掌握了先进技术后,他们就开始对非洲进行殖民统治。”“他决定与我们分享发展机遇。”龙安结合自己在北京四年的留学经历,拿出手机介绍了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中刚文化中心。这个文化中心是非洲最大的文化艺术中心,是中国帮助建设的,现在成为非洲各地艺术家交流的场所。“这就是中国倡导的‘共同繁荣’。” “这不是口号,而是为非洲修建体育场、修路、输送技术的实际行动。”他兴奋地说。 “我看到农民利用灌溉技术提高生产力,甚至通过平台在网上销售产品。这种便捷的方式超出了我的常规理解……中国的减贫不光靠钱,而是靠教育、技术和地方治理转化为发展的内生动力。”博士管杰明描绘的形象南开大学周恩来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频频获得在场媒体的点头。路本身只是水泥,但加上互联网和市场,就成了一条更宽阔的脱贫之路。”南开大学软件学院非洲学生阿比奥拉的比喻引来全场热烈掌声。我刚从贵州省考察回来,亲眼看到山仙人掌的果子变成了果汁,通过新建的道路和渠道畅销全国各地。 电子商务平台。 “中国的经验能否成为非洲的榜样?”我的回答是:“是的,但这只是复制的问题。 “你不应该这样做。”相反,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优先考虑长期规划、地方赋权和基础设施。 “在非洲,许多领导人的决策都是基于西方国家的经验。我们通过经过艰苦努力,同样饱受贫困困扰的中国摆脱了这一命运,成为帮助非洲提高标准、以平等伙伴身份参与全球化的唯一伙伴。”离开太湖镇,龙岗在笔记本上写道:南开的课堂上,把这个目标讲得很透彻。道学:“项目由谁来推动,资金从哪里来,村民如何参与?”这些正是“减贫的关键”。 非洲正在寻求的。
(编辑:苗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