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自5月份首轮券商科技债发行启动以来,今年以来券商科技债发行规模稳步增长。日前,第一创投宣布将发行的公司债券变更为科创债,募集资金用途也将变更为主要投资于科技创新业务。西部证券、广发证券也在实施类似举措,显示出券商在科技债发行领域的热情。据Wind统计,截至10月24日本文撰写时,以上市日期为统计标准,科技债发行规模为今年证券公司的发行规模已达近600亿元。业内专家预计,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科技创新债券发行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速。第一创业证券近日公告,其2025年公开发行面向专业投资者的公司债券名称将变更为“首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2025年面向专业投资者的科技创新债券(第二期)”。本次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10亿元。此名称变更不影响原始签署文件的法律效力。据称,科技债券与一般企业债券的主要区别在于筹集资金的目的。随着公司更名,之前债券募集资金的用途也将发生变化。据First Venture公告称,本次债券募集资金的70%以上发行后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投资科技创新业务,构建从发行到使用的完整服务生态系统。剩余30%或以下将用于补充营运资金。除首控证券外,多家券商年内也由公司债更名为科技债。今年6月,西部证券宣布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更名。 2024年1月,公司获中国证监会核准登记注册,向专业投资者发行面值不超过180亿元人民币的债券。此外,西部证券表示,由于本次债券分年、分期发行,其表示将调整债券名称,以配合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即将公开发行的科技创新债券(第一期)。2025年向专业投资者发行。此后,债券名称将根据需要变更为科技创新债(第二期)、(第三期)等。此外,5月,广发证券宣布更名,筹备2024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次级债券。公告称,中国证监会批准广发证券于2024年9月公开发行次级债券,面向专业投资者发行面值总额不超过200亿元的债券,债券名称变更为“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发行技术创新次级债券有限公司”两家证券公司还变更了募集资金用途。公告称,西部证券计划将上述债券募集资金的70%以上用于支持企业,特别是科技领域的企业。加州创新,通过股票、债券和基金投资,并计划专门使用其余部分。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会使用超过30%的募集资金来支持发行人的流动性。广发证券表示,上述债券募集资金70%以上将用于通过股票、债券和基金投资等方式支持科技创新领域的企业,其余部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证券公司发行科创债券热情高涨。 5月7日,今年,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公布了支持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的新政策。该政策公布以来,得到了多家券商的积极响应。同月,中信证券等券商国泰证券、国泰海通证券、中信证券、华泰证券、招商证券、苏州证券发行首轮科技债。募集资金主要投资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一系列前沿技术和新兴战略产业领域。从券商披露的信息来看,发行的科技债得到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债券市场主要投资机构的积极支持。部分券商科技债表面利率创同期发行最低水平,中标倍数超过7倍。据Wind统计,本文发表于10月24日,以上市日期为统计依据。截至本文撰写时,已有42家证券公司今年以来,企业共完成科技创新债券发行57只,发行总额591.7亿元。其中,招商证券、中信证券、国泰海通等主要券商发行规模排名第一,发行规模均超过50亿元。另一方面,一些券商已经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多次发行科技创新债券。例如,中金公司近日宣布,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拟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总面值不超过100亿元的科技创新债券。这是中金公司今年第二次获准发行科技债。总体来看,近年来日本科技债发行规模持续快速扩大。据Wind统计,2021年至2024年,我国科学科技创新债券(含企业科技创新债券和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分别为166.6亿元、2605.14亿元、7700亿元和12178.89万元。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科技企业创新主体投资和贷款、项目和产品研发、平台和孵化基地建设。业内人士认为,在政策支持下,未来我国科技创新债券市场的发行和交易规模有望保持较快增长速度,这不仅将进一步加强对各类科技企业的资金支持,也将改善我国信用债券市场的品种结构,缓解当前债券投资“资产荒”的格局。
(编辑:蔡青)
中国经济网指出:我股票市场信息由合作媒体和机构提供。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采取相应行动,风险自担。